黑龙江当好粮食安全“压舱石”

作者: 经济参考报 日期:2020-06-11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本文】
分享:

端牢“中国饭碗”,不仅有“量”,更要有“质”。春耕之时,我国产粮大省、有“中华粮仓”之称的黑龙江,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保障粮食1500亿斤产能的同时,把高标准、高质量春耕,作为粮食稳产保供的一场硬仗来打。全省擦亮“绿色底色”,实施“两藏”战略,转变经营理念与模式,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当好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目前,黑龙江省旱田播种、水田插秧已全面结束,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2.155亿亩,比上年增加50多万亩,各种农作物全部播插在了最佳高产期,为再夺丰收奠定基础。

“量质并重”擦亮“绿色底色”

近日,在黑龙江省庆安县民乐镇民兴村,农民刘立斌驾驶着自动插秧机,将水稻秧苗插到水田中。

“以前用化肥多,不算是真正‘绿色’,现在少用化肥农药,才是真‘绿色’!”刘立斌告诉记者,有机肥比以前用得更多了。

黑龙江省孙吴县桦林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轮作,在减少施用化肥的情况下,提高了产量,实现了控肥增效。合作社理事长吴德显说,今年仍按照轮作要求完成了春播。

近年来,黑龙江省大力推进减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农业“三减”行动,示范面积达到5000万亩。

通过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农家肥,嫩江市嘉田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绿色有机农业。该合作社理事长田凤彬拿出一本绿色农业发展生产档案,记者看到,减化肥量、施有机肥量、用的什么农药……每项都记得清清楚楚。

“乡里的农技推广人员不定期来检查这份档案。”田凤彬说,合作社从春播环节,就严格按照绿色种植标准执行,还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缺什么补什么”,减少耕地板结,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黑龙江省今年继续实施耕地轮作休耕、保护性耕作、农业“三减”等黑土耕地保护行动措施,落实黑土耕地保护示范区面积1000万亩。

用“时间”静养黑土地,换取高质量发展“空间”。“一般来讲,三年不用农药化肥,一块地才能达到有机种植的最低标准。”庆安县东禾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负责人杨晓萍说。

近年来,围绕绿色有机食品发展,黑龙江省推广农牧对接生产模式,发展鸭稻、蟹稻、鱼稻等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和种养结合有机农产品基地。

今年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将达到8500万亩,其中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增加到850万亩,比上年增长约30%。

实施“两藏”战略打牢“优质”基础

黑龙江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良种良法良田配套、农户农机农艺结合,优质农业的基础打得更牢。

在庆安县丰硕水稻农民种植合作社,水稻插秧已结束。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方田化”的稻田看起来更加规整有序。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减少了约30%的田埂,可耕作面积增加了,减少的田埂不用除草,也减少农药使用。”合作社理事长霍树林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实现“藏粮于地”的手段之一。2019年,黑龙江共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802万亩,今年,全省将建设高标准农田843万亩。

“免耕播种效果真不赖,种地更方便!”大庆市大同区高台子镇羊草沟村农民张振财今年种植了50亩玉米,应用了免耕播种技术,株距、行距、施肥量更加精准。

实施保护性耕作国家行动计划后,今年黑龙江省免耕播种面积达到1236.21万亩。

水稻抗逆优质品种+智能浸种催芽+大棚旱育稀植+侧深施肥,玉米“小垄密”“大垄双行”等通透密植栽培……今年,黑龙江省继续推广一系列分作物分品种集成组装先进栽培技术,让“藏粮于技”落到实处。

近年来,黑龙江省还实施“良种工程”,建设8个国家级育种基地,全省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推广体系达到22个,高标准科技示范园区发展到560个,先进技术推广面积稳定在2.1亿亩次以上。

先进机械助力“精耕细作”

在黑龙江省逊克县丰禾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地块里,两台自动精量播种机正在作业。驾驶员把播种大豆的行距、间距输入电脑控制系统,一旦播下的种子行距、间距出现偏差,报警系统就会启动。

这两台自动精量播种机安装了卫星定位和自动导航系统,能够一次性完成播种、覆土等作业,播行笔直、覆土均匀,每小时的播种面积达60亩。

“自动精量播种机的使用,使传统的播种所需种子按斤计量,变成现在的按株计算,大大提高了播种的精准度和质量,减少种子浪费。”丰禾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侯宝柱说。

据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各地依托460万台(套)各类农机具,严把春播标准,把各种农作物都播在了丰产期。

过去在插秧季,人工把秧苗从育秧大棚肩挑到地头,由司机驾驶插秧机。如今田间轨道车、无人驾驶智能插秧机开始推广。“无人作业时代”来临,大大提高了插秧作业的效率和质量。

在黑龙江垦区七星农场第一管理区种植户尹景全的育秧大棚,两条轨道直通田间,一盘盘秧苗装上轨道车,按下开关,就可以自动行驶。“今年受疫情影响,工人不好雇,我们就用田间轨道车代替人工。”尹景全说。

目前,七星农场轨道车保有量达到1700余台套,推广应用面积已超过60万亩。

在黑龙江垦区勤得利农场第八管理区种粮大户赵锡臣的稻田里,一台无人驾驶智能插秧机自主转弯、自动对行。而传统高速插秧机一般需要3个人配合,一个人操控机器,另外两个人装秧苗。赵锡臣的468亩水稻插秧已结束,较往年提前13天。赵锡臣说,无人驾驶智能插秧机省去一名机手,节约了人力,大大提高插秧效率,并具备化肥深施功能。

“转变观念”激发“良性循环”

在一家电商平台的直播活动中,黑龙江省绥化市的鲜食玉米在5分钟内销售量突破50万穗。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用卖得好来“倒逼”种得更好,已经成为黑土地上的一种“良性循环”。

自4月初开始,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多家线上平台,举办5场直播“带货”活动,总观看量超800万次,总销售额200余万元。

用“智慧农业”打造新的经营方式,今年黑龙江省将建设“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1741个,许多基地还建立了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农业环境监控系统、病虫害在线监控系统、农田作业视频监控系统等,以此规范田间物联网建设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可追溯。

此外,推进土地流转、托管服务、代耕作业,经营模式的丰富让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多依托。

“自己种,一些技术应用不上,现在有托管服务,更专业!”海伦市共荣镇民强村农民潘河,今年将流转的4000亩土地“半托”给了海伦市农时土地托管中心,省了不少心。

海伦市农时土地托管中心主任刘中华介绍,今年,海伦市共有1800多户农民将土地委托该中心托管,托管土地面积达234000亩。

春耕期间,黑龙江省发挥20多万个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作用,全省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已达1.3亿亩以上。

扫描分享至微信

相关文章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