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1日

以科技创新推动粮储行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以科技创新推动粮储行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作者: 中国粮食经济 日期:2024-06-27 来源: 中国粮食经济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本文】
分享:

以科技创新

推动粮储行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随着国际环境快速变化、人口增长、城市化加速以及气候变化等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挑战,传统的粮食生产和储备模式面临诸多限制,亟需通过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形成新产业、新领域、新赛道,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加速融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因此,在粮食储藏行业培育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提升行业竞争力的关键,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粮食安全的必由之路,具有深远意义。科技创新赋能粮储行业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也是创新,要强化科技创新在赋能新质生产力和构建现代化粮储产业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和加速拓展时期,我国粮储科技工作者也要顺应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聚焦科技战略前沿和制高点,整合和优化创新资源,推动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强化前瞻性、战略性领域技术突破和转化,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构建现代化粮储产业体系抢占制高点、储集新势能。


(一)布局前沿基础科学研究面向国家粮储领域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前瞻谋划部署,加快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布局,加大基础研究领域投入,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围绕生物科学相关领域,系统研究粮食仓储中的生物生长及代谢规律,进一步探索粮食生物场机制,通过基因编辑等生物学方法提高粮食的耐储性,为确保储粮安全和提高粮食储藏效率提供理论方向。围绕材料科学相关领域,研究粮食仓储中包装材料结构、阻氧及抗氧特性,探索分子修饰、化学改性、纳米合成等技术在粮食储藏中的抗菌、气调、控释等作用机理,为开发可有效阻隔湿气和氧气,延长粮食保质期的储藏技术提供支撑。围绕信息化与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研究空气动力学、热力学、控制理论和神经网络等信息处理和人工智能科学,在粮食仓储过程中建立复杂环境耦合及增质处理条件下的品质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模型,为实现粮食储藏环境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提高仓储粮食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围绕可持续发展领域,研究粮食仓储中的绿色能源,通过热量积聚传导转换、隔热降温等理论分析,开展库区光伏发电等绿色能源的应用探索,为实现粮储行业低碳发展、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供支撑。

(二)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聚焦重点领域加快研发攻关,以颠覆性底层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引领储粮行业进步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储粮绿色创新技术方面,研发新型耐储性更强的作物品种;研发声、光、波谱等非化学技术,实现环保高效的储粮害虫精准杀灭;发展低温、气调、冷藏等技术,延长粮食的储粮周期。在储粮科学管理系统方面,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并结合自动化技术,研发新型冷链物流系统,实现整个储藏全链条都在适宜的温度下运输和储藏,减少在运输过程中的损失;研发粮储机器人,实现粮食的分类、包装和搬运自动化,减少人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利用物联网技术,可实时监控仓库内的温度、湿度、气体成分等关键参数,确保粮食储藏环境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在绿色节能储粮技术方面,通过新型材料和粮仓整体结构的多层设计,提高粮仓的气密性、防水性和保温性能;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粮食产量、需求和价格趋势进行分析预测,优化库存管理,减少过剩和短缺;研发新型的节能材料和技术,如太阳能烘干系统,减少粮食加工和储藏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三)引导多学科交叉融合粮储行业的科技创新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来实现,这些学科相互支撑,共同推动粮食仓储科学的发展。在储粮技术开发上,可通过生物学与化学的融合,开发新型的生物化学试剂或新的防虫、防霉技术,以提高粮食耐储性;通过物理学与环境科学的结合,优化粮食储藏的环境条件,以延长粮食的保质期并减少损耗;通过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实现粮食储藏过程的环境参数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调控。在储粮的科学管理上,通过能源科学与环保科学的融合,可以开发新型的节能减排技术,用于粮食的加工和储藏过程,降低行业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融合,帮助粮食储藏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率,特别对供应链的管理,可以降低物流成本并提高经济效益;通过信息学和农学的结合,可以对粮食需求和供应趋势进行预测,从而优化库存管理。

扫描分享至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