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等作出重要部署。近日,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意见》强调,建立健全耕地保护“长牙齿”硬措施工作机制。耕地资源是粮食安全根基之本,是粮食发展全要素的载体。加强耕地保护储备,打造坚实的粮食发展和安全载体,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任务。
保护耕地资源,增加耕地资源储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是把饭碗牢牢端在手中的根本性要求。保护好人类家园,首要是要保护好耕地资源,特别是要保护好黑土地。地球上仅有四大块黑土带:一是我国东北平原的东北黑土带。面积10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当地农民说“一两土,二两油”,形容东北黑土地的珍贵与重要。二是乌克兰大平原黑土带。面积190万平方公里。三是美国中北部密西西比河流域黑土带。面积120万平方公里。四是南美州阿根廷潘帕斯大平原黑土带。面积76万平方公里。四大黑土带,约占全球耕地面积的1/6,是最适宜农业生产的肥沃土壤,是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保护农业资源,我们要切实把耕地资源、黑土地资源保护好。近些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对农业资源特别是对耕地的严格保护和管控,制定出台了强而有力的政策措施,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取得了明显成效。从2004年至2023年,我国粮食已实现二十连丰,粮食总产量已连续9年保持在13000亿斤以上。目前,我国谷物总产量居于世界首位。我国谷物自给率在95%以上,口粮自给率在100%以上,确保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我国已建立健全从中央到省市县的粮食储备体系。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493公斤,远超世界人均粮食400公斤的水平。我国三大主粮库消比远超国际粮农组织确定的库消比17%~18%的粮食安全系数。目前,我国成功地保障了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但是,从我国的国情农情粮情看,我国是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消费大国,是耕地资源稀缺国家。要树立耕地安全底线思维,树立粮食安全底线思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世界人均耕地的1/3,是欧盟的1/40,是美国的1/400。我国每天农产品消费数量巨大,要消费粮食69万吨,食用油9.8万吨,蔬菜190万吨,肉23万吨,鸡蛋8.1万吨,牛奶16.5万吨。因此,保护好耕地资源,增加耕地资源储备,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储备,切实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向上滑动阅读
一、建立健全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机制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的重要要求,坚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节约利用制度,实行“长牙齿”的政策措施。近些年来,中央出台一系列保护耕地的政策措施,把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逐级分解下达到各级党委政府。由中央和各地方签定保护责任书,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主产区主销区平衡区保面积保产量同责等重大责任,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的任务和责任。要认真落实这三项重大责任,从根本上巩固和提高粮食功能区能力,做到产销平衡区基本自给,稳定和提高粮食主销区自给率。要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达到平衡标准。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要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按规定标准验收,防止低劣偷工减料建设,防止豆腐渣工程。要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防止损毁破坏高标准农田。要健全保障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管理体系。加强耕地种植作物管理,加强耕地用途管控,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坚决防止耕地乱占滥用、农地它用、粮地它用。
二、切实加强后备耕地资源储备
我国耕地总量少,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搞好后备耕地资源储备应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任务。增强后备耕地储备,事关有地种粮、多地种粮、长期端牢饭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盐碱地是非常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我国有盐碱地近15亿亩,占世界盐碱地的1/10。但目前可利用的仅为1.5亿亩,占我国盐碱地利用的1/10。这1.5亿亩盐碱地利用的措施和路径,主要是通过工程技术、植物技术、微生物技术、育种技术,实行以地适种或以种适地,实行对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充分利用改造盐碱地发展各类产业,如盐碱地种植业、盐碱地畜牧业、盐碱地特色农作物等。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一方面要靠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另一方面要对15亿亩盐碱地进行综合改造利用,增加后备耕地资源。要制定我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中长期规划,利用科技加快盐碱地改造,既要探索盐碱地农业包括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花卉等种植业发展,又要积极探索盐碱地饲料作物、能源作物、中草药种植业发展,把盐碱地农业、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起来。要打好15亿亩盐碱地利用的总体战、攻坚战,把全部盐碱地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建设实力雄厚的后备耕地资源库,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长效保障。
三、坚持实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粮食安全耕地是基础,科技是支撑。要守住存量,提高质量,增加总量。守存量就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守住15.5亿亩永久性基本农田。提质量就是要用地养地相结合,提高耕地质量,到2030年把有条件的永久性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增总量就是要增加和储备后备耕地资源,保证目前和长远有地藏粮、多地藏粮。要大力提高粮食单产。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藏粮于技”的关键。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促进农业向绿色数字转型。加快生物育种,抓住种源核心技术攻关,大力推进种业振兴,积极推进国家种业重大创新平台和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建设,培育粮食产能高的优良品种。要加强耕地养护和建设,建设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适应优良品种种植需要。要采用先进科学的种植栽培技术,保供肥水,合理密植,提高耕地利用和产出效率。
四、加快发展绿色生态循环高效农业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底色,是应对耕地资源稀缺、农业效率低下的重大举措。绿色生态循环高效农业,具有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减少排放、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加收入的叠加性、持久性的综合效益。发展绿色循环农业,要从生产投入、产业发展、资源利用到经营管理,全环节、全链条实现减量化、循环化、再利用。要实行农业多元循环,即种植业间循环、种养业间循环、种养加间循环、废弃物综合利用循环、全产业链循环。要探索绿色生态循环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建立循环农业标准化体系,打造循环农业全产业链。要确立农业循环链上各个经营主体的独立自主经营地位,建立健全主体间利益分配机制。
五、树立和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大食物观把粮食安全的边界拓展至食物安全。要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开辟多途径、多种类、多元化的食物来源和食物品种,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促进农业资源利用和食物来源转型升级,全方位、多维度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要因地制宜地发挥各类资源优势,加快建设“海上粮仓”“森林粮库”“草原肉库”,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食物供给体系。
六、不断加强保障国家粮食发展和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大力提高粮食单产。搞好盐碱地改造,加大后备耕地资源建设力度。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高地,建设粮食发展新平台,形成大农业大产业新集群。大力推进核心种源技术攻关,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进一步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加快农机转型升级。加大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和投入力度。
七、进一步强化保障国家粮食发展和安全的政策措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在主产区利益补偿上迈出实质步伐。”要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进一步强化创新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调动和保护地方政府抓粮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出台力度大、含金量高、向种粮农民倾斜的政策措施,合理保障种粮农民收益,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实现三大主粮全覆盖、大豆有序扩面。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专业化生产性社会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