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中之重有多“重”——一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作者: 农民日报 日期:2020-11-03 来源: 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本文】
分享: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两个一百年”交汇之际、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变化的新发展阶段召开的一次特别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将为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的发展把舵定航、指引方向。在“三农”领域,全会再次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吹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军号角。这深刻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深谋远虑的历史担当。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落实全会精神,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更多“三农”力量。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基础上正确把握规律。全会强调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正是基于对发展现实的深刻洞察、对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可以说,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三农”的基础地位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三农”的保障作用也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大。“三农”的意义和价值将超越具体问题,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逻辑,支撑着“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的伟大征程。

首先,“三农”本身就是“十四五”和远景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其中最需要补强的部分。没有“三农”的向好发展,就不可能有全局工作的主动和整体目标的实现。“十三五”期间,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粮食年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3000亿斤以上,全会对此作出高度评价,同时也指出,当前仍面临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问题。农业比较效益偏低、人才短缺、资源要素不足、科技创新有待提升是不争的事实,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不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仍然是发展的薄弱环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尽管持续缩小,但到2019年收入比例仍然高达2.641,农民仍然是弱势群体。“十四五”主要目标提出农业基础要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要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要实现上述目标,工农、城乡之间即便是同等发展、同速发展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让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三农”才能跟得上整体步伐。

其次,“三农”贯穿于发展目标的各个方面,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众多领域紧密交织,横向边界愈加模糊,承载功能愈加复杂。“十四五”规划中六大主要目标都与“三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对农业和城乡协调发展有明确要求;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农村综合改革是其中重要内容;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亿万农民是当然的建设主力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主要实施空间在农村;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主要的差距在农民;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乡村善治是最基础的支撑。因此,“三农”问题不仅仅是“三农”本身的问题,而且是交织交缠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问题,“三农”如果出现短板,将直接限制水桶盛水的高度。更进一步说,“三农”问题甚至已经不仅仅是具体的经济、政治、社会等问题,它蕴含着经济发展的深层规律,体现着社会演进的深层逻辑,凸显着文明进步的深层脉络。它决定着发展的成色、社会的底色和文明的特色。

再其次,在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三农”是一个基础支撑和关键变量。国内大循环的核心是“内需”,而农村是最广阔的大市场,农民手里有钱了,基本保障不愁了,就会释放出巨大的消费潜力,成为拉动经济的强劲动力;国内大循环的本质是“流动”,农村不仅是需求侧,而且还是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升级的供给侧,特色农产品和蓬勃发展的乡村游,吸引着城里人到农村消费美景美食,农民挣到了钱又去消费城市工业品,如此经济才能真正流动起来,才能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动态系统;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是“大”,作为新发展格局中的“主体”,国内大循环要支撑起中国经济体,就必须尽可能地做大容量,只有着眼于全域、全要素,打通城乡两大空间,形成大流动、大循环、大市场,才能真正发挥其对宏观经济的“大”作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发展擘画了蓝图。我们要切实把全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坚持“三农”重中之重的地位,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劲动力。

扫描分享至微信

相关文章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