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太行、心系扶贫,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30多年来辛勤耕耘,带领10多万农民脱贫致富。2016年4月10日,58岁的李保国积劳成疾,因病去世。如今,在太行山区依然活跃着以李保国的名字命名的科技服务队,他们扎根山村、义务帮扶百姓,延续着太行山上新愚公的精神。
最近,内丘县岗底村村民王海奎家的果树出了问题,他请来了河北农业大学的果树专家郭素萍。郭素萍是李保国的妻子,也是李保国技术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李保国去世后,这个由30多名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团队,依然活跃在太行山上。来到田间地头,郭素萍时常会想起丈夫的身影,身边的很多果树李保国都亲手修剪过。
李保国和郭素萍是大学同学,毕业后一起留校任教。夫妻俩原本在城市里有很好的生活条件,但是他们说“自己是学农业专业的,要为农民、农业做点事”,所以决心扎根基层,干一番事业。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太行山山区三分之二的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50元。脱贫致富,成了山区群众最迫切的愿望。夫妻俩把第一站选择在了邢台县的前南峪村。
前南峪村的土地土层薄、不涵水,基本上年年种树不见树。李保国经过多次实地采样、因地制宜,通过“爆破松土”“挖沟修库”等新技术,让这里的树木成活率从原来的10%提高到了90%。1996年,邢台西部山区遭受了50年一遇的洪水,30公里外的内丘县岗底村受灾严重。洪水过后,李保国带着团队来到了岗底村,帮助村民减灾的同时,为村里规划了苹果种植产业的发展方向。创业初期,李保国自己垫上几万元的科研经费,在村里成功推行了苹果套袋技术。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岗底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3万多元。如今,他们的科研成果示范推广面积达到了1826万亩,板栗、苹果、核桃等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实现了产业化发展。
在李保国无私奉献精神的感召下,跟着李保国学习果树种植技术20多年的杨双奎,每天走村串户,免费给乡亲传授技术。
30多年来,李保国带领团队,用科技为荒山带来苍翠,用产业为乡亲拔除“穷根”。李保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知识分子的本色,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太行山区,奉献给了国家的扶贫事业。
(来源:共产党员网)